“聚焦新课标 赋能新课堂”——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高新区实验学校承办东渡实验学校联盟展示活动
春风拂面,花开满园。为了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新课标理念,提高教师教学教研水平,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4月18日,东渡实验学校联盟小学数学和体育与健康“聚焦新课标 赋能新课堂”展示活动在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高新区实验学校举行。
小学数学课堂展示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高新区实验学校 王妍《乘法分配律》
王老师首先帮助学生复习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为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算理做好铺垫。接着让学生通过“拼一拼”“算一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分开算”与“合起来算”,建立乘法分配律模型。通过举例和评析错例,学生在抽丝剥茧的交流活动中,模型逐渐清晰。回忆见过的乘法分配律,以新引旧,以旧促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体。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高新区实验学校 唐成玉《扇形的初步认识》
唐老师创设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分比萨情境引出扇形,基于学生原有的经验自然生长出数学概念。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和借助有层次的判断辦析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肯定—否定—犹豫”的过程中自我反省,一步步体会扇形的本质属性。整堂课唐老师都注意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经历图形特征的构建过程,在活动中认识扇形的本质属性,积累学习经验,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 张雪娜《认识面积》
张老师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儿歌“小小粉刷匠”入手,联系生活经验,整节课,孩子们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通过摸一摸、说一说多感官联动认识“面”的存在,感受面的特点,建立面积的概念。通过找一找、比一比、涂一涂等一系列活动,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面积”的含义,从而获得对面积含义的深度理解。
张家港市晨阳学校 周晓蓓《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
整节课设计的活泼可爱、生动有趣,牢牢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用几个简单的小故事将整节课的内容都串联起来,做到了环环相扣,又不着痕迹。多元化的设计把认识人民币的整个过程活动化,把数学学习置于生动有趣的体验活动中,学生由此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形成和巩固的全过程,思维不断发散、提升,体验了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
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 许颖若《可能性总复习》
许老师以有趣的游戏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用频数估计概率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随机事件的特点,初步感受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与事件发生的频率之间的联系,以强化对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张家港市大新实验学校 王琪《圆的认识》
王老师从“识圆—画圆—研圆—用圆—赏圆”五个环节,通过实物操作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圆的各种属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问题引导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使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体育与健康课堂展示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高新区实验学校 陈艳红 水平一《移动性技能》
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跳、爬,通过自主学练、小组合作、组合练习有趣又挑战性的活动,提升学生的协调性、平衡性和身体控制能力。创设森林大冒险情境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积极向上的运动态度。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动作是否规范、流畅,评价他们对跳和爬技巧的掌握。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高新区实验学校 杨鑫玥 水平二《趣味体能》
本节课主题为《趣味体能》,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身体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且具有探索精神,敢于冒险。在课的开始时,我设置了情景:丛林探险,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课堂。通过设置沼泽,陷阱,猛兽袭击和过树丛的方式,在上课时让学生进行各种跳跃、爬行和钻的练习,以此锻炼学生的肌肉力量,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敢拼搏的精神。
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 尹爱杰 水平一《单、双脚跳》
东渡实验学校尹爱杰老师二年级《单、双脚跳》一课中,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本课,通过小青蛙跳荷叶来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根据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指导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发挥小学生喜欢玩的特点,同时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通过学、练、赛来更好的掌握学习内容。
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 姚旭水平二《趣味投掷彩带沙包》
姚老师本课教学内容:侧向投掷彩带沙包。通过设置抛高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疑问,激发思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得品格。为了解决侧向投掷的难点,设置甩彩带和沙包掷地练习,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由简到难,由静到动。
评课交流
思想有声,行动留痕。授课结束后,开展了授课教师说课、观课教师评课议课交流研讨活动。
交流中,授课教师结合新课标对教学设计思路进行了阐述,对学生的课堂实效进行了反馈,认真总结了课堂上的得失。各年级老师,结合个人教学经验,精准找出问题所在,积极交流行之有效的突破之法。整个研讨活动在热情高涨的互评、质疑、认同、改进中展开,形成了浓厚的教育教学研讨氛围。
用户登录